
看似狂暴的天气现象和冰冷的数据背后实则包含着无数的温暖、无穷的智慧和不竭的抗台精神。纵观历史“因湖而名”,也“因塘而存”,塘指的就是钱塘江海塘。钱塘江古海塘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是过去保护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免受洪潮侵袭的重要屏障。 基于这一真实背景,东城中学在暑假期间就成立了项目小组,研讨STEAM跨学科项目学习方案。本项目以防台抗台为背景,以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为手段,以精神教育为主题,倡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悟”;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理性地认识数据、直面台风、传承抗台精神。台风的威力不容小觑,入项活动中吴伟芳老师、董雅萍教师带领学生们感受了台风的危害,和日常生活中应对台风的急救措施。
在本节课中,信息老师将台风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带领同学们认识《台风与大数据》,并且通过《数据的可视化》来直面台风数据、分析和应用数据,让数据说话! 本项目充分利用中国气象数据网的大数据,带领学生实时分析台风动态,感受台风3d视图下的“真面目”。同时学生们动手实践,制作台风数据分析图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入了解台风,激发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对于“台风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么台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老师来揭秘啦!
每到夏天都会有台风来袭,那台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屠晓翠和周百里老师给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台风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上,同学们知道了台风的形成需要洋面温度达到26摄氏度以上,水汽持续上升形成低压区,四周空气向中心辐合,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气旋。


同学们最好奇的还是地转偏向力。为了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这个现象,屠晓翠老师和周百里老师给学生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北半球的河流总是右侧河岸被冲刷的厉害、跑步总是逆时针跑等。除此以外,同学们还了解了台风的结构,包括“风眼区”、“漩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台风形成的相关的知识,也通过分析讨论建立了台风的结构模型,培养了深入思考生活现象的好习惯。
下节课,同学们将进一步通过实验模拟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