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次登月过程探究

本案例由深圳市盐田区梅沙未来学校林诗达、林诗霓家庭提供,指导家长林海、张侠,指导老师鲁莹。

 一、选择主题

      我们生活在浩瀚宇宙中一颗微小的星球(地球)上,探索地球之外的事务是我们人类最大的挑战之一。如果你也喜欢在夜晚遥望星空,对宇宙充满好奇,有兴趣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科技装备,那就和我们一起来完成这次“人类首次登月过程探究”项目,共同体验那种穿越空间和时间,享受奇幻太空旅行的感受吧。

 二、制定规则

      成立“人类首次登月过程探究”项目小组。为了做好这次的探究项目,在大家共同商议下,我们决定成立项目研究小组,经选举此次研究小组组长由林诗达同学担任,组员包括林诗霓同学(妹妹)、林海(爸爸)和张侠(妈妈)。

      策划编制“人类首次登月过程探究”项目整体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细化探究内容及分工,合理调配所需资源。首先研究小组把整个项目分为准备阶段、制作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阶段;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出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最后根据任务内容,结合小组成员能力优势(如林诗达同学动手能力强,林诗霓同学有绘画基础等),进一步明确分工,并设置合理的项目完成时间。

      登月探究项目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提前考虑需要购买的物资如登月相关书籍、拼装火箭材料等;准备画纸、画笔等颜料及工具;通过视频、网络和书籍资料,了解首次登月的详细信息;然后将收集的登月信息进行整理汇总;着手绘制“阿波罗”11号探测器示意图和登月返回原理图;着手拼装“阿波罗”11号及“土星”5号运载火箭乐高模型;完成项目成果后,进行项目总结及反思。

 三、查阅资料

1.知识储备阶段

      影视资料方面。观看探索系列纪录片“阿波罗任务:全面揭秘”,里面公开了很多隐秘镜头,完整的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

      网络资料方面。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网查找阿波罗11号介绍材料,从中收集素材及说明。

      书籍资料方面。通过阅读百科全书之太空篇,学习了解太空基础知识及火箭的工作原理。

2.知识汇总整理阶段

     研究小组在学习完“阿波罗”11号可供查阅的全部资料后,决定以时间为维度,以关键控制点为线索,编制了登月项目关键控制点一览表,力争完整的描述人类首次登月过程。

      “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任务共历时8天3小时18分钟35秒,完成了从地球到月球225623英里的旅程。关键控制点包括:

★  1969年7月16日(13:32分UTC),搭载阿波罗11号土星5号火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  7月16日14:02分,环绕地球一圈半后,第三级子火箭点火,使飞船加速到10.5千米/秒,进入地月轨道,指令舱和服务舱从土星5号分离,并旋转180度与登月舱连接;

★  7月20日18:11分,当飞船在月球背面时,“鹰”号登月舱从“哥伦比亚”号指令舱中分离,科林斯留在指令舱,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进入登月舱;

★  7月20日20:11分,发现登月点偏离,登月舱位于月面上空9米,燃料开始耗尽(剩30秒),危急时刻阿姆斯特朗冷静地手动驾驶登月舱,在布满砾石和陨石坑的月面找到了适合登陆的地点,最终成功着陆;

★  7月21日02:56分,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说出了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这句名言,随后奥尔德林也出舱,两名宇航员共同开展了两个半小时的月表科研活动;

★  7月21日17:54分,两名宇航员乘坐登月舱上升段离开月面,返回绕月轨道与指令舱会合对接,准备返回地球;

★ 7月24日16:50分,指令舱与服务舱分离回到地球,降落地点位于北纬13度19分,西经169度9分,维克岛以东2660公里(1440海里)海面。

四、动手制作

1.绘制“阿波罗”11号探测器示意图

     通过绘制“阿波罗”11号探测器示意图进一步学习理解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舱(上升段与下降段)之间的关系及其内部构造,认识探测器中关键设备,并了解相关功能。

2.绘制登月和返回原理图

     通过绘制登月和返回原理图,进一步熟悉“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运行轨迹,掌握登月及土星5号火箭的运作原理,并结合前面整理汇总的关键控制点,以图形的形式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

3.拼装“阿波罗”11号及“土星”5号运载火箭乐高模型

     通过动手拼装“阿波罗”11号及“土星”5号运载火箭乐高模型,把此次所学相关知识从书本联系到实物上,使研究学习更生动,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兼顾了兴趣培养,在获得成就感同时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

五、总结反思

      历时7天,研究小组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人类首次探月过程探究,形成登月探究项目计划表和登月项目关键控制点一览表两份过程记录文件,完成“阿波罗”11号探测器示意图、登月和返回原理图、“阿波罗”11号及“土星”5号运载火箭乐高模型三项研究成果。通过此次家庭项目式学习研究,有如下四点体会。

1.规则的重要性

     研究小组在项目开始就确定了研究整体思路,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并根据研究小组成员个人能力优势初步确定了各自分工。在项目开始之初,就成立了研究团队,并关注团队合作精神,如小组成员有平等的发言权利,如遇争议集体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成员间强调分工协助,每项任务都有负责人和协助人。

2.学习研究抓重点

     我们这次研究的主题是人类首次探月过程探究,因此研究的重点在探月过程,通过多方途径做好探月过程知识储备后,以时间为轴梳理出探月过程中关键的控制点,并形成登月和返回原理图。

3.理论学习与动手制作相结合

     为进一步加深学习效果,在研究成果上安排了写字、画画、积木拼装相结合的形式,把学习到的知识写出来,把写出来的知识画出来,把画出来的做出来,有效提高了项目式学习效果。

4.家长与孩子双收获

     研究小组由孩子和父母共同组成,围绕人类首次探月过程探究这一共同目标,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创造。这样的项目式成员构成,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也让孩子更加了解家长,有助于换位思考,在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更体会到了团队的意义。

      宇宙是人类的图腾。“嫦娥奔月”是人们的梦想,五十多年前,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落下自己的脚印,它代表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才刚刚开始,当我们把目光注向无限广阔的宇宙,以及更远的星球火星、木星……

      最后非常感谢盐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式学习研究团队,感谢课题组给我们家庭一个与孩子一起进行项目式学习的机会!

最新推荐

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评价

(一)STEM课程设计开发阶段的评价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完整内容查看以下文件: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载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完整内容查看下方文件: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载

相关文章

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评价

(一)STEM课程设计开发阶段的评价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完整内容查看以下文件: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载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完整内容查看下方文件: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载

留下一个答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